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文化、社會與自然
Culture, Society, and Nature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理學院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授課教師
周素卿 
課號
Geog2015 
課程識別碼
208 2682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地理305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與洪廣冀合開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6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Geog2015_CSN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介紹地理學做為一門「科學」的歷史,學生得藉此熟悉地理學至十九世紀發展以來的重要轉折,如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的生物地理學、演化論地理學、地理決定論、區域地理、計量革命等。本課程並不擬以學術史或思想史的方式來教授地理學史(即預設地理學有其發展的內在邏輯)—反之,本課程將具體討論地理學係如何在資本主義化、民族國家的形成、帝國主義擴張等重要的歷史過程中萌現,從而讓學生體會做為一門科學並非如一般想像中的客觀、純淨並與地方無涉的。正如其他科學如生物學、物理學與醫學一般,地理學的思想與理論係源自於社會,其實踐亦終將回歸社會才能發揮其影響力。同等重要的,此部分的授課會讓學生警覺在過去曾深刻地影響地理學、目前不時可在大眾輿論或大眾科學論述中可見到的眾多偽科學,如將種族(race)視為科學的類別、社會達爾文主義、地理決定論等。其次,本課程將系統地介紹人文地理學中分析自然與社會之互動關係的主要分析取向,如人文主義地理學、馬克思地理學、女性主義地理學等,學生得藉此習得人文地理學者切入經驗現象的理論工具,並嘗試援引一或多種的理論工具來分析其生活周遭的經驗現象。進而,有鑒於自一九七零年代以來,科學史與科學與技術研究(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已發展多樣的分析視野來挑戰既往科學理論中自然與社會二元論的預設,本課程亦會介紹其中深具影響力的理論與研究取向,如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ANT)理論、科學的社會建構論、實驗室科學與田野科學的研究等,並從中帶出學者所稱的科學史與STS中的地理轉向(geographical turn)。 

課程目標
1. 讓學生可以從地理學史及政治社會史的脈絡中,理解當今地理學如何探討「文化—社會—自然」的關聯性,進而掌握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及核心概念之演進,並強化社會關懷與實踐之焦點。

2. 不遵循傳統「閱讀指定讀物—寫心得」的學習方式授課,期待學生能整合目前多樣且已相當普及的媒體科技來展現其對地理學的想像。
 
課程要求
平時課程學習 50%
(期中考 20% + 閱讀與課堂參與 30%)

團體單元計畫成果 40%

期末報告 1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1. Cresswell, Tim (2013) Geographical though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Chichester, West Sussex, UK: Wiley-Blackwell.

2. Farber, Paul Lawrence (2000) Finding order in nature: the naturalist tradition from Linnaeus to E. O. Wils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 Sismondo, Sergio (2010)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2nd edition). Chichester, West Sussex, UK;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4. Castree, Noel and Bruce Braun (eds.) (2001) Social nature: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tics.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5. Hinchliffe, Steve (2007) Geographies of nature: societies, environments, ecolog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中譯:辛科利夫著、盧姿麟譯 [2009] 自然地理學: 社會、環境與生態。臺北:群學。)
 
參考書目
依各週主題而異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平時課程學習 
50% 
期中考 20% 閱讀與課堂參與 30% 
2. 
團體單元計畫成果 
40% 
 
3. 
期末報告 
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4  課程介紹 
第2週
3/03  地理學傳統? 
第3週
3/10  自然神學視野 
第4週
3/17  演化論視野 
第5週
3/24  區域視野與計量革命 
第6週
3/31  社會化自然:理論、實踐與政治 
第7週
4/07  社會化自然:社會政治脈絡 
第8週
4/14  自然的再現與治理 
第9週
4/21  期中考 
第10週
4/28  微觀(身體):科技化自然與基因改造 
第11週
5/05  介觀(國家):圈囿自然與環境保育 
第12週
5/12  巨觀(全球):無法控制的自然與未來地球 
第13週
5/19  孔恩革命 
第14週
5/26  科學知識的社會學與地理學 
第15週
6/02  行動者網絡理論與網絡的空間性  
第16週
6/09  不只是人的人文地理學? 
第17週
6/16  期末報告